界面新聞記者 | 李科文

界面新聞編輯 | 許悅

佛山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疫情仍處在高位期。

據廣東發布,截至7月26日24時,今年全省累計報告4824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均為輕癥,無重癥和死亡病例報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醫學觀察3224例。

其中順德區最為集中,尤以樂從、北滘、陳村三鎮為主。

7月29日,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樂從鎮、北滘鎮多個病情報告點和定點收治機構。

這天,酷熱難耐,但樂從、北滘兩鎮并沒有顯得特別不安。

公園依舊熱鬧,象棋棋盤還擺著,圍觀的人不少,站著或蹲著;某個球場上,孩子們追著一個籃球滿場跑,汗濕了背。

若非路上掛著的注意防蚊的標語,空氣里偶爾飄來一陣淡淡的藥水味,人們幾乎難以察覺,這里正被看不見的蚊患包圍。

大多數人依舊穿著涼快,短袖、短褲、拖鞋,只有少數幾人穿防蚊效果更好的長袖長褲。鎮上的人說,這幾天蚊子的確少了。

順德北滘鎮林村村民日常活動 圖片拍攝:界面新聞記者 李科文

此前被忽略的蚊蟲滋生地

樂從騰沖社區是今年全國首例基孔肯雅熱病例的報告地。

樂從位于珠江水系,自古是水鄉。北臨東平水道,南接順德水道,鎮域就夾在兩大水道之間。鎮域內還有兩條主河——英雄河東西貫通,沙良河南北穿行,縱橫交錯,如十字將全鎮劃分為四塊平地。

平地之間,小河涌縱橫,串聯大水道,也連接著村莊與農田。騰沖就坐落在這片水網之中。村子依涌而建,最早因河涌曲折得名“藤涌”,后改為“騰沖”,取“騰達沖天”之意。

如今,這片水網也為蚊蟲繁殖提供了天然場所。

7月29日,界面新聞探訪騰沖社區。社區被水涌環繞,街道顯眼處張貼著防蚊宣傳,井蓋封有紗網,防控痕跡清晰可見。

界面新聞記者曾嘗試聯系社區居委會了解首例病例情況,未獲回應。

據每日經濟新聞,7月9日上午,騰沖社區居委會主任陸培浩收到社區內首例基孔熱病例確診的通知。患者為境外返鄉人員,是本輪疫情的“零號病人”。病毒在伊蚊體內增殖,再通過叮咬他人,形成社區傳播。

據央視新聞,騰沖社區現有居民3600多人,居住密度較大。當地疾控部門初報時即確立為疫點并立刻采取防控措施,目前騰沖社區已降為低風險疫點地區。

沿河涌往東不到三公里,是鄰近的大墩村。村內被河涌與道路劃分為四片。7月14日,距離騰沖報告首例病例不到一星期,大墩也發現了首個基孔熱患者。

界面新聞記者 李科文拍攝 河涌穿過大墩村

該村首發病例是否由騰沖傳播而來尚無定論。但不少村民認為,兩村相鄰,來往密切,由此傳入并不意外。

大墩村書記梁滿全對界面新聞表示,發現病例后,村里立即上門排查同住人員,詢問是否有發熱癥狀,并按規定開展防控。重點清除屋內外的積水,如花盆、水缸、水生植物及屋外閑置角落。

他對界面新聞稱,村委會會定期組織清理公共環境,也定期進行滅蚊消殺。在此之前,鎮內已組織過統一培訓,村防疫按網格化推進。全村劃為20個大網格,下設85個小網格,每格覆蓋20至30戶,共排查房屋1718戶。確診點周邊50米劃為重點防控區,三天內完成全面消殺和積水清除。

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大墩村村內公共環境整潔,河道旁也未見垃圾堆放。真正的隱患,不在水面之上,而藏在那些年久失修、門窗緊閉的閑置房屋之中。特別是,近期順德處于雨季,天氣潮濕,助長了蚊媒的孳生。

據界面新聞記者獲取的大墩村防疫工作情況,村中有不少陰暗潮濕的內巷和深巷,大量閑置房屋常年封閉,為蚊媒滋生提供了條件。

梁滿全表示,村常住人口約8000人,其中本地村民占四成,其余為外來租住人口。原住村民外遷,留下大量閑置祖屋。這些舊屋年久失修,常年未曾開門。屋內樹木叢生,堆放著盆盆罐罐,無人清理,積水滋生蚊媒。

他表示,村委已通知住戶返家開門,配合開展入戶消殺,使用蚊香片及室內藥劑等進行處理。

其中一處閑置房屋 圖片拍攝:界面新聞記者 李科文

此外,在順德,不少家庭常于供桌上插養富貴竹,圖個“富貴平安”的好彩頭。這些靜置水培植物,也成了蚊媒滋生點。

梁滿全此前曾建議村民清洗富貴竹根莖,以減少蚊蟲孳生,但效果不佳,因植物根部始終存水,最終決定全部清理。他表示,對于極少數不愿配合的村民,安排專人每日入戶提醒勸導,直至隱患徹底清除。

此外,界面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距樂從鎮約15公里的北滘鎮,7月29日起,該鎮在林頭社區、廣教社區的重點區域啟動滅蚊消殺行動。共出動消殺人員100人,配備車載式噴霧機1臺、超低容量噴霧機100臺、無人噴灑機2臺,開展飽和式圍合消殺,力求迅速壓低成蚊密度。

北滘鎮政府提供 消殺對使用無人噴灑機滅蚊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行動由專業團隊執行,覆蓋房前屋后、陰暗巷道等重點部位,確保全覆蓋、無遺漏,盡快降低蚊媒傳播風險。同時,當地居民也在傍晚蚊蟲活躍時段點燃蚊香,配合室外作業,力爭將蚊蟲密度壓至最低。

病程7天患者均可康復出院

為充分保障市民就醫需求,佛山市公布了53家基孔肯雅熱定點收治醫院名單。

7月29日,界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其中兩家位于順德區的定點醫院——樂從醫院和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

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就位于北滘鎮。在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界面新聞記者看到,院內設有休息區,提供茶飲、水果、餐點等便民服務。留觀區內約有20名患者及其陪同人員正在等候檢測結果。期間,醫院為留觀患者免費提供飯菜和涼茶。

界面新聞記者 李科文拍攝?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留觀區提供免費補給

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病毒檢測通常需等待4至6小時,若核酸結果為陽性,患者將安排住院治療。對出現發燒、關節疼痛、皮疹等癥狀的就診者,醫生會結合其旅居史及蚊蟲叮咬史,判斷是否需開展基孔肯雅熱病毒檢測。

此外,界面新聞記者還走訪了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及樂從醫院的感染隔離救治病區。界面新聞記者在兩家醫院住院部的感染隔離救治病區現場看到,病房均配備防蚊門簾或防蚊窗,走廊等區域放置蚊香和滅蚊燈,每張病床掛有蚊帳。醫生與護士工作有序,患者情緒平穩,積極配合。

界面新聞記者 李科文拍攝 病床掛有蚊帳,病人在午睡

在樂從醫院接受治療的46歲患者李先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其獨自租房住,平時就很招蚊子,也不清楚是在哪里被咬的,于22日因感到手關節疼痛前往樂從醫院就診,核酸檢測出陽性結果后即被安排住院。

界面新聞記者 李科文拍攝 患者展示患病后的皮疹

他說,醫生和護士都很熱心,入院時有發燒,到今天(29號)核酸結果已轉陰,但因身上出現皮疹,醫生建議再觀察一天,預計明天出院。

兩家醫院的現場工作人員均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發熱、關節痛或皮疹三者中,只要出現任何一種疑似癥狀,均建議盡早就醫。是否感染,需通過核酸檢測確認,無法憑個人判斷排除。大多數患者為輕癥,住院幾日后體溫恢復,臨床癥狀消失,核酸轉陰后便可出院。

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與傳染科主任萬水春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基孔肯雅熱通過蚊媒傳播,不具有人傳人特性,最有效的方式仍是滅蚊。

萬水春表示,其收治的患者都為輕癥,主要表現為中低熱,治療以對癥為主。部分患者三種癥狀同時出現,有些僅有發熱或關節痛,少數僅有單一癥狀。治療周期約為3至4天,第4天進行核酸檢測,若為陰性可出院。多數人在發病7天左右可康復。

樂從醫院感染科主任林群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從目前收治情況看,患者以輕癥為主。確診后直接進入住院系統,接受隔離和救治。病程通常為5至7天,其中約有2天為住院前的發病期,真正住院時間約5天。

林群表示,基孔肯雅熱的關節疼痛較為突出。關節痛通常可以耐受,但若處理不當,也可能發展為慢性炎癥,導致活動受限。這種關節炎由病毒引起,表現為軟骨膜及其表層血管的炎癥。為避免加重,應減少劇烈活動,減輕軟骨間摩擦。急性期要避免運動,結合對癥藥物治療。即使出院后仍有疼痛,經休息一段時間,大多數人在一個月內可逐漸緩解。

據央視新聞,中國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氣候變化與健康全球聯盟主席劉起勇表示,根據經驗,大約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感染以后會有關節痛的癥狀,大多數可能是比較短期的,比如幾周到幾個月,隨后關節痛癥狀逐漸消失;但仍有約百分之幾的比例,其癥狀超過半年甚至超過一年,甚至會造成一些后遺癥,比如勞動力下降,還有關節活動障礙等。

林群表示,基孔肯雅熱沒有特效藥,治療主要依靠對癥處理:發熱退燒、關節痛止痛、皮疹止癢。他提醒,不推薦使用阿司匹林這類非甾體類藥物,以避免胃出血風險,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

中國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氣候變化與健康全球聯盟主席劉起勇表示,新生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熱重癥發生的高風險人群,一旦感染容易出現并發癥,需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