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龍力
今年以來,私募MOM產品備案熱情持續升溫。
MOM(Manager of Managers),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模式 ,是指管理人委托兩個或者以上第三方資產管理機構(投資顧問)針對部分(或全部)資產提出投資建議,從而將產品劃分成多個資產單元,實現多資產配置。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年內一共有43只名稱中含有“MOM”字樣的私募產品順利完成登記備案,已經超越了過去九年單年度相關產品全年的備案數量。
這也意味著,如果后續幾個月私募MOM產品依然保持此前的備案節奏的話,今年全年相關產品的備案數量或有望超越2015年創出的50只的歷史紀錄。

數據來源:中基協、界面新聞整理
以2019年12月6日證監會發布并開始施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管理人中管理人(MOM)產品指引(試行)》(以下簡稱《MOM產品指引》)為標志,國內MOM模式的發展正式由野蠻生長步入規范化管理階段。
《MOM產品指引》中明確規定,MOM產品應當同時符合以下兩方面特征:1、部分或全部資產委托給兩個或兩個以上符合條件的投資顧問提供投資建議服務;2、資產劃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資產單元,每一個資產單元單獨開立證券期貨賬戶。
中基協數據顯示,在《MOM產品指引》正式施行以后的幾年里,國內私募MOM產品發行持續遇冷,2020年至2022年各個年度備案的相關產品數量分別僅為9只、5只和3只,直到2023年后才開始變暖,今年以來的備案數量進一步創出近10年以來的新高。
為何曾經沉寂多年的私募MOM模式突然又火了?
前海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對界面新聞表示,監管政策的變化是重要原因,私募新規允許MOM產品豁免嵌套限制,其子資產單元不計入資管新規嵌套層級限制,成為投資者合規的多元資產配置替代方案。另外,還有市場環境方面的原因,今年以來無風險利率持續下降,導致銀行、保險等機構尋找新收益來源,對配置私募MOM產品的需求增加。
界面新聞根據中基協數據梳理發現,從基金類型上看,年內備案的43只私募MOM產品中,證券及子公司資管計劃和期貨及子公司資管計劃最多,分別有25只和16只,占比58.14%和37.21%,另有基金專戶和保險及子公司資管計劃各1只。

數據來源:中基協、界面新聞整理
作為“管理人中管理人”基金,私募MOM母基金管理人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在于挑選恰當的私募管理人擔任投資顧問。
龍舫對界面新聞表示,MOM管理人選擇投資顧問會考慮以下因素:一是投資顧問的專業投資能力、信譽、費用及服務質量;二是投資顧問的股權及組織結構、合規運營和風控制度;三是投資顧問的歷史業績與業績穩定性。銀行理財、險資等機構偏好穩定收益的投資顧問,傾向于選擇規模較大、運營穩定的機構。
在今年以來私募MOM產品備案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哪些私募管理人更受青睞?
界面新聞根據中基協數據梳理發現,截至7月15日,年內備案的43只私募MOM產品共涉及到66家私募管理人,其中共有20家私募管理人出任3只及以上私募MOM產品的投資顧問。
上述20家私募管理人中有13家為管理規模超過50億元的頭部私募,其中除了玖鵬資產以外的其他12家均為量化私募。具體來看,量派投資、信弘天禾資產、合驥私募、銳天投資、圖靈私募、聚寬投資、玖鵬資產等擔任投資顧問的私募MOM產品數量均不少于5只,前海超量子基金、因諾(上海)資產、啟林投資、金戈量銳資產、茂源量化、杭州念覺資產等也都擔任3只及以上私募MOM產品的投資顧問。
可以看出,頭部量化私募備受私募MOM產品母基金管理人的青睞。
融智投資FOF基金經理李春瑜對界面新聞表示,MOM選投顧主要關注長期超額的穩定性、風控的有效性、規模穩定度及投資的配合度等,頭部量化私募團隊投研實力強,能夠布局的策略豐富、風控相對更嚴、數據也更加透明,易與MOM母盤形成互補,因此更受歡迎。
龍舫對界面新聞表示,頭部量化私募的團隊配置完善,具備管理大規模資金的經驗,算法交易能力領先,策略靈活且迭代能力強,對風險的控制能力突出,以及過往在結構性行情中的突出業績表現,滿足了機構對產品凈值及運營穩定性的要求,所以受到MOM管理人的青睞。
當然,部分中小私募也曾出現在不少于3只今年以來備案的私募MOM產品的投資顧問名單中,比如管理規模20-50億元的上海坤靈私募、匯迪投資、鑄鋒資產,10-20億元的凱納璞淳資產、東源(天津)股權投資基金,5-10億元的上海古木投資、青島安值投資等。

數據來源:中基協、界面新聞整理
MOM模式的優勢體現在交易透明、風控直達、精準評估子管理人等多個方面,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MOM模式是否面臨雙重收費的問題也是重要的關注點。
根據《MOM產品指引》,投資顧問收取的投資顧問費用應當從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費中列支,具體由管理人與投資顧問自主約定。管理人不得向未提供實質服務的投資顧問支付費用,支付的費用應當與投資顧問提供的服務相匹配。
李春瑜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也提到,MOM為單層收費模式,母層與子層共享管理費,無雙重收費,不過具體產品費率各家會有所不同。
展望未來,李春瑜對界面新聞表示,未來機構資金有多元配置需求,而MOM具備底層透明、調整靈活等特征,有望成銀行理財、險資等機構的主流配置工具,但高運營及利益分配復雜度仍是挑戰。
龍舫對界面新聞表示,海外MOM產品的管理規模已經達到數萬億美元,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跟海外類似。未來在低利率環境推動下,機構投資者對MOM產品的配置需求增加,MOM產品有望在國內進一步發展,形成非常大的市場規模。
發表評論